专访《巡回检察组》编剧余飞:如果弄成一朵“塑料花”,根本没人看
电视剧《巡回检察组》海报。网络图
理想中的真实,就是领导干部能让老百姓不难见到,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不能与老百姓隔离开
▶ 未经授权 不得转载
文丨法治周末见习记者 郑超
法治周末记者 孟伟
责任编辑丨尹丽
近日,法治题材电视剧《巡回检察组》在热议中收官。剧中反派人物米振东的心理防线被巡回检察组组长冯森瓦解后,其情绪崩塌进而认罪伏法,一同卷入案件中其他人也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因儿子在“九三零案”中被判死缓,老太太大闹“法治人物表彰大会”现场,并在媒体摄像头的见证下,给检察官送上写有“狗吃良心”的锦旗……《巡回检察组》的大幕刚刚拉开,就迅速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为了查明真相,省政法委书记张友成委派检察官冯森作为省巡回检察组组长深入调查此案,而冯森独特的办案风格引发了争议。在“九三零案”重启调查的过程中,随着层层迷雾被揭开,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面对跌宕起伏的情节线,有观众大呼过瘾。还有一些观众对剧中台词如数家珍:“这世界上有的手段比杀人更可怕”“后台有点硬,路子有点野”“舍得一身剐,才敢干政法 ”“人民的正义,是每一个‘我’的公平!但是,不是每一个‘我’都能制定标准”……
然而,在《巡回检察组》开播时,却在某网络平台遭遇“打低分”。对此,身为这部电视剧编剧的余飞也在社交平台回应称:恶意打一星是数据讹诈,影视行业也需要“扫黑除恶”。
对于观众而言,余飞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重案六组》(三、四部)、《永不消逝的电波》等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都是他的代表作。而在许多同行眼中,他既是一名看重技巧的编剧,更是一位乐于分享经验的热心人。
近日,《法治周末》记者对余飞进行了专访。
编剧余飞
理想的真实中,老百姓不难见到领导干部
Q
法治周末:《巡回检察组》这部剧的创作经历,给你留下了怎样回忆与印记?
余飞:在整个创作过程中,我和制片方合作得比较愉快,制片方曾提出的一些修改意见都很中肯。对于这些意见我是乐意接受的,我写得好的地方,大家也都给予了高度肯定,没有一次修改是双方“故意较劲”的。
本剧剧情相当复杂,涉及了40多个案子,70多个人,每个个案、每个人物到最后都要交代清楚,比如最后米振东怎么才能被说服?当时原定47集的剧集根据需要减为43集,我一度感觉收不了尾了,因为太复杂、太难了。最后几集的剧本创作,我几乎重写了6遍,真的很累,好在制片方一直鼓励我、帮助我。
作为编剧,如果跟合作方没有默契的话,创作过程总是会让你难受的。编剧与制片方合作默契与否,双方是否善意和在专业基础上的善解人意,是合作成功的重要条件。
据我所知,某些制片方甚至会“骗取”编剧的故事提纲,拿到提纲以后,找一些报价比较便宜的年轻编剧来做;还有的制片方缺乏坦诚交流,喜欢说“江湖套话”,很多套话是根本不会落实的。
这样的合作往往结果不会太好,而在《巡回检察组》的创作中完全不存在任何不愉快的事情,有的只是相互尊重、齐心协力。
Q
法治周末:在你看来,在创作一部法治题材作品时,专业性、真实性和观赏性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
余飞:关于影视作品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我曾发文解释过:所谓真实有三种,第一种是生活的真实,第二种是理想中的真实,第三种是艺术创作中的真实。
有些网友认为本剧中胡雪娥见到张友成是不可能的,我们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生活中,确实有领导干部是高高在上无法接近的,但也有领导干部会出现在市井之中,甚至有上级领导绕开当地干部安排的“群众演员作秀”路线去调查实情。
理想中的真实,就是领导干部能让老百姓不难见到,因为他们是人民的公仆,不能与老百姓隔离开。艺术创作中的真实是偏理想化的。
《巡回检察组》的成功远远超过了预期
Q
法治周末:随着剧集热播,有网友指出剧情中存在一些“漏洞”和“不合理”,你如何看待这些评价?
余飞:剧本不是教科书,不可能每一个细节都到位。剧情中的“硬伤”肯定是有的,我并不觉得这是什么丢人的事,电视剧是艺术作品,它不是宣传片或者教科书,有些“硬伤”可能是剧情需要的处理。
比如说,我们现在对于监舍的监控完全能达到24小时语音、录像、定位,甚至还可以达到更细的地步,但那样设置的话,可能监舍里无法写任何戏了。无法在监舍里写,就得在监舍处找场景来表达我们的想要的矛盾,那样会非常麻烦,需要极多、没必要的环节来曲折地反映一点点非常简单的矛盾设置,而且出现的所谓“漏洞”可能更多。
这些年我在网上经历的大风大浪不少,曾有人在网上骂我,一骂就是几年。面对这届网友的挑刺,我不感到意外。《巡回检察组》热播后,多少年都没见的老朋友都来找我了,对我表示祝贺。我身处“暴风眼”,最清楚这个剧的成功之处和火爆程度。它虽然还有瑕疵,但成功的程度已经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
Q
法治周末:目前你听到了哪些自于政法圈的评价?
余飞:对于剧情能反映的主题深度,包括以侠客精神为指导的私人执法和现代法治文明的对决,他们都是非常震惊的。不管是专业搞创作的人,还是检察官、公检法圈的人,都给了我们积极的、正面的反馈。
拍成没毛病的“塑料花”,根本没人看
Q
法治周末:剧情涉及的人物众多,许多人物也很“多面”。剧中,设置了执法部门相互推诿、官商勾结等话题,让网友直呼你很“敢写”“尺度之大前所未有”。
余飞:本剧最终表达的是为人民主持正义。而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全都是冠冕堂皇、光鲜亮丽的场景、人和事。
我对新时代的“黑社会”,包括利用经济手段、利用公司合法外衣去违法犯罪的模式都有很深刻的理解。如果故事情节全都很“干净”,那就很假。现在是有这么多人挑毛病,但要弄成一朵“塑料花”,那就没有人挑毛病了,因为根本没人看。
我们这部剧相当于用讲故事的形式,表达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它的气质就是这样。
Q
法治周末:你如何看待这部剧取得的成绩?
余飞:因为我们开播比较仓促,没有来得及宣传,有很多工作都没做到位。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可惜的。但即使是这样,还是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说实话我感到非常骄傲。
可以说,我们的电视剧是宣扬正义、宣传扫黑除恶、宣传依法治国的“大广告”。能够得到如此多的关注,有如此高的收视率,说明这个大“广告”做成功了。
Q
法治周末:《巡回检察组》开播时便在某平台遭遇打低分,对此你有何看法?
余飞:确实有水军或者竞争对手有组织地来给我们差评,我们发现了好多线索。但也有些网友是因为看不懂剧情而打低分的,他们没能领会我们在剧中重点设计的那些有意思的、很烧脑的情节。
还有一些网友看明白了剧情,但并不认同。还有些意气用事的网友,对剧中的广告很反感,就打了低分。但很显然,广告并不代表这个剧的质量,这是因为其他原因加进来的。
编剧是一个“非常有危机感”的职业
Q
法治周末:《巡回检察组》已经收官,你最近的工作状态如何?
余飞:编剧都非常有危机感,不可能把一部剧写完后,等过一段时间再接第二部剧。编剧的工作也不像正常上下班,我们24小时都在工作,随时都在想问题。
目前,我正在操作的剧挺多的,有的是谍战题材,有的是革命战争题材,还包括《巡回检察组》的续集。
Q
法治周末:《巡回检察组》续集什么时候能与观众见面?
余飞:现在不好说,现在已经有意向,正在准备。
Q
法治周末:你如何看待编剧和制片方的关系?对于目前国内编剧职业的现状,你有何看法?
余飞:我曾提过一个概念,叫剧作中心制。剧作中心制跟编剧中心制有区别,编剧中心制是以这个职业为中心,而剧作中心制是以保证剧本质量为中心,在剧作中心制下,可以由制片人、导演或演员来主导。但现实情况还是谁有名、谁有话语权,谁为中心。
我觉得现在到了回归经典的时候,大IP这些风潮都过去了。这倒不是说大IP没有了,而是它进入一个比较稳定和理性的时期了。在之前的爆发期,什么垃圾作品都能卖钱。
另外,成熟的编剧们也重新回归到主流创作领域里来,这是值得欣喜的一个方面。
但是就编剧的地位来讲,并没有什么根本性的变化。能重新启用传统的编剧来进行大量的创作,这就已经不错了。
END
视觉编辑 | 马蓉蓉 王硕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